世界无烟日
1987年11月,世界卫生组织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6届吸烟与健康国际会议上建议把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(world no-tobacco day),并从1988年开始执行。从1989年开始,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。选择5月31日作为世界无烟日是因为第二天是国际儿童节,希望下一代免受烟草危害。2023年5月31日是第36个世界无烟日,主题为 “种植粮食,而非烟草”。
在烟草的烟雾中,一氧化碳含量很高,吸入人体后,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,使血红蛋白不能正常地与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,因而失去携氧的功能,进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。同时,由于燃烧烟草而导致每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巨大,不仅会加剧极端天气的出现,还会阻碍“碳达峰和碳中和”目标的实现。因此,戒烟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烟草的有害成分
烟草燃烧所产生的烟雾是由7000多种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,其中气体占95%,如一氧化碳、氢化氰、挥发性亚硝胺等,颗粒物占5%,包括半挥发物及非挥发物,如烟焦油、尼古丁等。这些化合物绝大多数对人体有害,其中至少有69种为已知的致癌物,如多环芳烃、亚硝胺等,而尼古丁是引起成瘾的物质。
尼古丁
高度成瘾性物质。可以引发血管收缩,心跳加快,血压升高;造成血管内膜受损,加重动脉硬化;大量尼古丁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,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。
焦油
烟草燃烧后产生的黑色物质。是引起肺癌和喉癌的主要原因,会加重哮喘和其他肺部疾病的症状。
一氧化碳
跟血红蛋白结合,形成碳氧血红蛋白,阻止血红蛋白与氧结合,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,造成机体缺氧。还会使胆固醇增多,加速动脉硬化。
放射性物质
通过烟草烟雾进入人体,蓄积在肺内,并经血液循环转移到其他组织,形成内照射源,成为诱发癌症的原因之一。
无烟环境倡导
为更好响应世界无烟日主题活动,积极建设无烟环境,推进控烟行动,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,倡导积极维护无烟环境。
远离烟草,拒绝吸烟。自觉养成不吸烟的个人生活习惯,有益于健康;不让别人吸二手烟,体现高尚的社会道德。
自觉抵制诱惑,不主动吸烟。主动了解烟草危害知识,养成健康文明的无烟生活方式。
遵守公共场所"禁止吸烟"规定。尊重他人的健康权益,遵守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规范,自觉维护无烟环境。
珍爱生命,积极参与控烟。每个人要积极成为控烟“志愿者”,共建无烟工作环境。